中药大全灸刮拨按经络穴位养生功法药方养生保健按摩
冬病夏治中医养生

推腹法

更新时间:2018-03-06 07:49:44 整理:中医养生知识_中华养生站 点击:
做完功课,我们可以开始推了。

 最好是躺在床上,先用双手握拳(用掌跟也可以),从心窝下腹部正中的任脉开始往下推,然后是沿着胃经、脾经、胆经等等经络区域,依次推,在推的过程中力度要适中,并同时感觉腹部有无异样,如此循环往复推上10-20个轮回,期间可能会感觉到腹部表皮某个区域疼痛,或酸,或麻,或有水声,这些表浅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,并随着推渐渐的发散,移动,前进,最后消失。

 首轮推腹完成后,我们再用拇指沿着几条经络一路点压下去,力度稍微比推时候大,手指一路边压边揉,这样可以发现更多细微的硬块,结节,气团,痛点……,由于力度大,往往可以发现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。并通过点揉,把深部的毒素表到浅表来,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去进攻,把阻滞点揉开,散掉。比如用手指,掌根甚至按摩棒,刺激阻滞点,不过别太大,以免伤到内脏。也可用类似捏脊的手法一样,捏起皮肤向下推,也可以提拉皮肤和肌肉向外拽,拨动…..许多您想的到的方法,刺激敏感地区,以帮助粘连和异常的组织分离,从而恢复经络的通畅。在点揉过程中,很可能出现钱眼般的淤血点或青紫,不用怕,那些都是陈旧的淤血被您翻了出来,从此不再阻塞经络了。

 就这样简单,好学吧,推的时候,不必仅拘泥于腹部,整个前半身都可以成为您推的目标,大家这就在自己身上开始实践吧。

 还是弄不明白?那就拿我自己的体会来具体讲讲吧。

 我以前脾气不好,经常抑郁,生闷气。从而总是两肋区闷胀,吃点东西就堵,老觉得呼吸费劲,喜欢大喘气。胃经常串气,脹疼,属于慢性胃炎范围。吃过很多胃药都没好,有次体检做B超检查,那个检查探头轻压腹部,我感觉到处刺痛,医生说我痛觉过敏,因为体检一切正常,没病。这种刺痛的现象,我在第一次推腹治疗时又出现了,用十个手指轻轻一压,顿时始觉得刺痛感到处都是,十分混乱,平日不碰一点感觉都没有。这时才明白那是我的经络在跟我拉警报,轻压表皮刺痛说明问题比较表浅,局部有淤血。当我冷静下来,对着经络图仔细分辨疼痛的路径,原来这些看来纷乱的痛点,几乎都规律的排列在胃经沿线,从锁骨到下腹,整个胃经都在疼。同时另外一条疼的路线是两边腋下的肝胆经走行。看来我的问题是主要肝气郁结加脾胃虚弱,于是我针对这两条经开始了进一步治疗。重点按揉那些疼的区域,简直可以用自虐来形容。

 我治疗时,范围不仅仅限于腹部,而是整个前面的身体,多数会从脖子下正中线开始,沿经络走行挨着压揉所有的线路。我习惯捏起皮肤向前赶着推任脉,特别是当胸闷时,从脖子下到心窝上的一段会很敏感,若再重点点压全身之气会膻中穴几分钟, 加上心包经乳房边的痛点,没多久就可会听到胃里叽里咕噜叫, 胸闷多数会随之而解。顺经络推按过程中,在心窝和肋骨交界区,特别是脾胃经沿线会有几个非常疼的点,那里是慢性胃病的反射区。肚脐上下左右的几个区域,按压时多数会引起胃肠鸣叫,蠕动加快。肚脐上的水分穴是体内慢性炎症警报器,天枢穴是治疗消化不良和便秘的常用穴。遇到淤滞点时,通过重点点揉,掌跟按揉,使气结散开,结节软化,经常会听胃肠鸣叫,接着浊气随串气**而消。

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

中华养生站推荐:更多与推腹法 相关的知识,请关注中医养生知识_中华养生站公众微信号:快乐每一天分享,健康养生专家在线为您解答问题,也可以长按右边二维码快速关注!
中医养生知识_中华养生站公众微信号
最新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胡涂医:睡仙大法
医家秘传,教你如何少做梦[详细]
关键词胡涂医 睡仙大法 睡觉 
66节保健操
66节保健操[详细]
关键词保健操 
深蹲时清除宿便促排毒只需要一个动作
编者按:持续便秘,毒素就会在肠道内积累。但吃通便剂之类的药物,只能一时改善排便状况。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院教授小林弘幸推荐做“[详细]
关键词宿便 
推腹法:舒肝理气、开胃健脾、补肾养心
推腹法:舒肝理气、开胃健脾、补肾养心[详细]
关键词推腹法 舒肝 理气 补肾 养心 
推腹法
03-06
推腹法,对付胸肋闷胀的肝气郁结,我经常采用舒肝理气的手法。[详细]
关键词推腹法 
中里巴人:晃步蹲走—适合秋天的养生方法
中里巴人:晃步蹲走—适合秋天的养生方法。方法简单:深蹲,脚跟不离地,身体左右晃动,拉动双脚蹭步前行。[详细]
经络养生操,从头练到脚!(含动作分解)
一套经络养生操,从头练到脚!(含动作分解,手把手教会您~)[详细]
点击查看更多
节气养生
猜你喜欢
大寒养生
联系我们 | 男人养生 | 养生运动 | 女性养生 | 老人养生 | 饮食禁忌 | 中医养生 | 饮食禁忌 | 食疗药膳 | 穴位养生 | 养生小常识 | 养生之道 | 冬季养生 | 生活保健
Copyright cnysz.com`. All Rights Reserved. 中医养生知识_中华养生站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40490号